听力健康
HEARING HEALTH
儿童听力损失
先启发自己再教育孩子

·    当我们做孩子时,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常常为此而痛苦。但是,当我们做了父母后,则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并振振有词地辩解,孩子不不懂事,我得为他负责。像自己的父母当年那样对着孩子抱怨,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思维怪圈”。在我近20年从事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生涯里,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家长们类似的表达与倾诉。我无权去责怪那些陷入“思维怪圈”的聋儿父母们的“循规蹈矩”,也无力使那些陷人“思维怪圈”的每位聋儿父母立即摆脱思想的樊篱,但是总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观察、品味每一个康复成功家庭的宝贵经验,总结、凝炼每位康复成功父母的心理体验,告诉那些刚刚步入和已经步入漫长康复征程的父母们一条突破“思维怪圈的捷径——先启发自己再教育孩子”。

坦然地接受孩子耳聋的现实

人的一生要接受很多痛苦和挫折,这些痛苦和挫折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耳聋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我们的生命是从来不被保证的,即使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的生命中会出现什么或不出现什么。也许这些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就是从耳聋开始的,面对这一客观现实,父母的内疚、后悔、自责、抱怨只能起到情绪宣泄的作用,于事无补。真正疼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不会让孩子终日生活在满脸恐慌、世界末日般的哀泣中,而是选择坚强地承受,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理智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因为他们的生命刚刚开始。正是由于选择了这样的坚强,那些康复成功的父母在孩子生命中充当的角色,不是轻而易举地粉碎孩子梦想的毁灭者,而是为他们缔造梦想的创造者。即便不能给予孩子梦想,至少可以支持他们完成梦想。康复成功的聋儿父母的亲历言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行动启示,如果生命不能被保证,除了要有超越生命某个阶段束缚的梦想外,还要有对梦想持之以恒的追求。细心的父母善干利用“耳聋”带来的这样那样的“不顺”,让孩子懂得幸福快乐的人必须具备健康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健康的心态,才使他们在因孩子耳聋而造成的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够昂首挺胸、屹立不摇,这不也是种值得喝彩的人生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孩子会早一些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以后的人生才会少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不要总是感叹自己缺少什么,能够欣赏自己拥有什么的父母,才是聪明的家长。

勇敢地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

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和快乐的源泉。有许多女人虽然做了母亲,但似乎只是多了一个称呼而已,并未想到如何做好母亲。谁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过马路、自己整理衣物,比起替孩子洗手、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拉着孩子的手过马路、为孩子整理衣物更加麻烦、更加困难、更需要耐心,然而前者更像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帮助孩子创造自我,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简单机械的工作,堵塞了孩子生命发展的道路。记得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法国皇帝拿破仑在和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什么呢?”“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这个回答深深地触动了皇帝。“不错!”他说“在这一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请您费心,务必要培养出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事实上,母亲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责任。母亲为社会贡献的最独特、最重要的产品就是自己的孩子,除了自发的爱以外母亲必须要学习教育的艺术,而不应成为被动地满足孩子每一个要求的奴隶,否则,任何康复教育改革和指导都将是徒然的。有这样个场景,一位喜欢园艺的父亲在和自己患有听力损伤的孩子起侍弄着令邻居们羡慕的几盆花卉,当这位父亲转过身准备配好的花肥时,好奇的儿子利用手里锋利的剪枝工具将美丽的花朵剪了下来。父亲回头发现所发生的事,就对孩子吼叫起来,孩子的妈妈很快走了过来,把手放在父亲的肩膀上说,“亲爱的,请记住,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在养花!“这位妻子清楚地知道并履行了作为母亲的责任。

合理地建构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

美国的杜鲁门当选总统后不久,有一位记者特地采访他的母亲,想了解杜鲁门的家居生活。记者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田里挖马铃薯。”世间没有什么更甚于父母对子女的友善和爱了。然而,因为太爱孩子致使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前途更加关注,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不少父母自从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我,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与不到3岁的孩子一起参加各种强化训练、特色班疲于奔命。孩子从小也就迷失在爸爸、妈妈的期望中。如果我们为人父母的能够有一颗成熟的心、一颗平常的心,像杜鲁门总统的母亲那样看待孩子的现在与未来,人世间是否会有更多的快乐?至少孩子的童年将变得更加自由、灿烂。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由于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由于听力损失的事实,导致聋儿个体的差异更大。所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既要着眼于未来,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教育目标。每一个家庭都会有独特的面貌和情况,应当独自解决许多教育上的问题,而不是照搬适合其他孩子的现成处方。因材施教是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你的孩子专注于某一兴趣,就要积极引导着力培养。父母应该经常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高切勿用冷漠的态度,粗暴的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即使你的孩子表现平平,当不了康复明星,一辈子都不会“出人头地”,但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有何不可?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要歇斯底里

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最强烈的好奇心和最真实的逆反心理,聋儿也不例外。大人不让动的东西偏要动动看,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干一干,大人不给的东西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大人不让吃的东西呢,他们就偏要尝下才过瘾。如果你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阻止,结果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对孩子同样适用。生活也是这样,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们不可能手把手教会他一切事情路要靠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们不必为怕他跌倒而在一边小心守候,更不可背着他们走一辈子或是站出来替他们铲除一路上的荆棘。生活的酸甜苦辣总要靠孩子亲自品尝方能明白个中真味,没有切身体会绝对不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明知是不可为的、不可吃的,但是只要不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让孩子试试、尝尝,既能够满足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又能增加他们体验百味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当孩子出现了错误、表现出父母们所不愿意看到的那种行为时需要的不是家长歇斯底里的吼叫,而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有一次,我和一个聋儿家庭共进早餐,5岁的聋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豆浆碗孩子的父母不停地责怪儿子,这时,我也故意弄翻了我的粥碗,当我开始解释我30多岁了还会打翻东西时,孩子委屈的脸上开始露出了微笑,孩子的父母似乎也明白了我的意思,不再生气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身为孩子的父母是多么容易忘记自己的孩子仍然在学习啊!是的,豆浆已经洒了,粥也拾不起来了,还有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灯和掉在厨房地上的碟子,它们都已无法挽回,此时,我们不要再去打碎一个孩子的心灵。如果他们充满活力的内心也变得麻木或是歇斯底里的话,这个损失才是真正的遗憾。正确的选择是那一刻要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误不必害怕,而要从中学到正确的知识和行为,即使失败,我们也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纯真的。他们是大地,尘埃对他们来说无妨无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必用礼俗规范去束缚他们因为他们的天真已经融入了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快乐已经感染了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眼里不存在那种世俗观念。而且,很多事情本无所谓是非,只有心中有是非的人眼中才会生出是非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不要把本不是麻烦的麻烦强加给他们,让他们失去快乐!

成为最懂孩子心的父母

每个人的心门都有一把大锁,唯有最懂得它的人才能够打得开。有这样一则故事,库房大门上有一副坚固的大锁,粗大的铁棒自以为很有办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打开这把锁。但是不管它用多大的劲去敲、去捶,都无法打开。钢锯看不过去,接着上场,但是任凭它左锯右拉,门锁还是纹丝不动。这时一副毫不起眼的钥匙悄悄出现了,扁平弯曲的身子,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它钻进锁孔后一下就把那副坚固的门锁打开了。“你怎么做到的?”铁棒和钢锯不解地问道。“因为我最懂它的心。”钥匙轻柔地回答。是的,打开心锁也需要心的钥匙,使用蛮力是无济于事的。教育孩子同样需要适合孩子内心懂得孩子内心的方式。不懂得这一点的父母惯于用棍棒、责骂等蛮力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不仅不接受教育,反而越来越顽劣父母教育起来也越来越费力。面对孩子,你是不是真正了解他的内心需要,能不能给予他最贴心适切的帮助和教育呢?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做错了事,可当父母批评他时却百般狡辩或矢口否认自己做错了,是不是孩子不知道自己错了?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孩子犯错后,会因为自己犯的错愧疚进而自卑。在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批评要么在一段时间内继续自卑和愧疚,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要么反击父母的批评。这两种情况都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反地,在批评之前,适当地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某些方面这一招似与寻常不同,目的是让孩子在自尊而非自卑的状态下接受批评。孩子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他明辨是非的心就会复苏。这时孩子无论是接受批评,还是自己主动承认错误,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才是符合孩子心理的教育。

有一件事情比教会孩子“能听会说”还重要

在绝大多数聋儿父母的心目中,早日教会孩子“能听会说”仿佛是天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为重要了。其实不然,家长以身作则,教会孩子一生都受用的生活准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父母的品质、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作为榜样的父母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就会放松自律,做出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从而也会使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应该说,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是一件比教会孩子“能听会说”还重要的事情。教育孩子具有某种品德不仅仅是要求孩子在形式上做出某些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晓品德的内涵并在孩子的内心根植良好品德。同时,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能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容器,将正确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往他们的大脑中一味灌输。孩子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动主体,他们也时时刻刻在与社会接触,他们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社会活动中受到文化价值的影响。其实,成长的孩子就像一棵生长的小树苗一样,要不断地从周边的环境中汲取养分,而养分之源是始于家长的,“幼子常视毋诳”。当有些父母无视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谋取己私利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的言行已在不经意中“身教”给了一旁的孩子。因此,聪明的父母在抓紧时间对孩子实施听力语言康复的同时,不会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培养孩子道德行为的同时既会关注行为结果,又能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适当性,给孩子营造一个诚信、激励、乐观向上的好环境,以确保孩子在生活中不偏离社会轨道。

总而言之,有缺陷的孩子并非没有希望,只要教育得法,同样可以转劣势为优势。但这可能需要花费父母更多的心血,需要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漂亮,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对于有缺陷的孩子父母最不能失去的是对孩子的信心,相信每个孩子部是上苍派来的天使,他们都有自己独特和优秀的一面。如果父母对孩子丧失了信心,不要谈出现什么奇迹,恐怕连最基本的快乐都与这个孩子无缘了,父母要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首先要启发自己才能教育孩子。

 


分享:
觉得不错,收藏到...
在线客服
关注纽康听力微信